1937年(伪康德四年),是东北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期。日本侵略者利用奉天良好的军事工业基础,在各个兵工厂大量生产武器,运往各地供侵略战争用,而英雄的奉天人民,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除奸、抵抗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对其军工生产和军需仓库进行破坏,历史上,日本侵略者的机场、武器库、军火列车曾遭到无数次破坏,卅友会等抵抗组织,成了侵略者挥之不去的梦魇。
奉天北市场义和盛铁匠铺首徒赵铁勺,于五年前奉师傅之命前往抚顺平顶山师叔家的铁匠铺帮忙,不意遇上平顶山大屠杀。侵略者为了蒙蔽世人,封锁消息,把赵铁勺等无意中来到这里的人抓住,押往老虎台煤矿下井挖煤。家人以为他已命丧平顶山,师傅冯大孩急火攻心而死,妻子冯淑玉(冯大孩之女)为赵铁勺修了衣冠冢,立了灵位,并于四年后改嫁赵铁勺的三师弟罗铁杠。他的二师弟陈铁锤是个热血青年,参加了抵抗组织卅友会,却被抓入矫正院关了起来。他的二师叔,相声艺人冯二孩胆小怕事,抽大烟,混日子,穷愁潦倒。罗铁杠则怯懦愚昧,在日本人的奉天兵工厂里当上了工长,因技艺精湛、任劳任怨还被评为满洲国国民模范。
在被抓入老虎台矿的第五年,在一个山洪暴发的雨夜,赵铁勺等几百名矿工集体逃跑,他跳入洪水滔天的浑河,漂到奉天东部农村石庙子,被打鱼的范老爹和他的女儿柳枝救了上来,养好了身体之后,他在汪家兑下个铁匠铺,并且偶遇何仲轩,带着父亲去世后无家可归的柳枝回到了北市场。
在大观茶园里,刚刚归来的赵铁勺目睹了师弟罗铁杠因查出卅友会安放的定时炸弹,致使21位卅友会成员被捕而受到何仲轩的表彰,与冯淑玉重逢并知晓了家中发生的一切变故。痛彻心脾的赵铁勺答应出任奉天北市场日满手工业者联合会会长,条件是释放师弟陈铁锤。赵铁勺经历了九死一生,认为现在是打狼的世道,不是打铁的世道。他原想救出陈铁锤就辞去会长职位,在与陈铁锤沟通心迹后,决心让义和盛开炉,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千千万万受欺辱的老少爷们报仇。
冯淑玉自觉愧对赵铁勺,却希望他能遵从师命继任义和盛铁匠铺掌柜,让义和盛尽快开炉,以酬父愿。她不理解、不能容忍赵铁勺担任日本人领导下的手工业者联合会会长。她尤其弄不懂赵铁勺和陈铁锤两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为什么会接了何仲轩交办的制作马蹄铁的活计。当她得知事情的真像以后,深感这才是义和盛最应该干的买卖。她决心和勺子、锤子一起干,来一次历史上最精彩的开炉。
卅友会成员陈铁锤,建议赵铁勺接受了何仲轩安排的制作一万副军用马蹄铁的任务,兄弟二人打算把定时炸弹放在装马蹄铁的箱子里,混上军火列车将其引爆,破坏日本鬼子进山清剿抗联的计划。嫉恶如仇的陈铁锤认定罗铁杠是汉奸,必欲除之而后快,为卅友会的兄弟们报仇。
赵铁勺认为罗铁杠是胆小、糊涂,并不是汉奸,他不同意陈铁锤除掉罗铁杠,而且认为要炸掉日本鬼子的军火列车,离不开军工技术精湛的罗铁杠。经过几次试探、较量、震慑和开导,尤其是在汉奸朱四儿要摘掉义和盛的牌子,与冯淑玉发生冲突,导致冯淑玉流产之后,罗铁杠醒了,他知道因为自己的糊涂,造成了卅友会21条好汉的牺牲,他要赎罪。他更知道,自己这个满洲国国民模范,大满洲国建国功劳章获得者,在日本鬼子眼里不过是一条狗,他不愿身背汉奸的骂名。他和大哥二哥站在了一起,决心干一桩义和盛历史上最大的买卖。
农村姑娘柳枝,进入义和盛本是谋个生活,可她爱上了赵铁勺,看准了和日本鬼子干到底的理儿。她敢作敢为,心直口快,敢爱敢恨,不畏强暴。在朱四儿来摘义和盛牌子的事件中,在罗铁杠、冯二孩怯懦躲避的情况下,她挺身而出,单枪匹马、毫不畏惧地与汉奸们对着干,保护了冯淑玉,彰显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冯二孩怯懦了大半辈子,他体虚性弱,得过且过,只图一时的安逸和快活。日本人何仲轩喜欢相声,他就表演相声,义和盛面临被摘牌的关头,他也是唯唯诺诺,逃避躲闪,遭到了侄女冯淑玉的斥责。但在柳枝、冯淑玉、赵铁勺、罗铁杠的影响下,他潜藏在心底的那一丝血性终于被激发了出来。一段现挂的相声,不但直斥鬼子和汉奸,而且表明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觉醒。他终究是铁匠的后代,他作为长辈,要和孩子们一起做成那件事。
终于,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一家人站在了一起,以自己的精神和行动,实践了悬于正堂的祖训:炉火锻纯阳,经百炼方成鬼斧;匠心琢伟器,历千锤始化神工。横批:大工铸义。他们实现了义和盛开炉的愿望,并用开炉这种形式,向法西斯侵略者发出了铁血反击,他们自己,则实现了普通的铁匠向反法西斯战士的转变。
艺术特色
1、体现了东北地域文化、沈阳城市文化、北市场市民文化的精神和特征,具有抗日战争时期沈阳人民那种威武不能屈的精气神儿。剧中的生活、风俗、语言以及人物性格都具有沈阳化的风范和色彩。
2、塑造了一批普通沈阳百姓的典型形象,一些人物形象是第一次出现在话剧舞台上。如铁匠英雄、卅友会抗日组织、说相声的艺人等等。这些人物在东北抗日战争史上是真实的历史存在,他们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不应被忘记。
3、以现实主义的笔调,通过熄炉、诊炉、护炉、醒炉、开炉五个篇章,讲述了那段历史上普通中国人觉醒、站起、奋进的心路历程。告诉今天的人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是不能被征服的,只要高扬起精神文化的旗帜,只要坚持中华传统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就能够"大工铸义",战胜一切貌似强大的来犯之敌。
主创团队和演员介绍
编剧孙浩:
研究员。从事戏剧史论研究和艺术批评30余年,曾获辽宁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文化部优秀研究成果奖。著有《舞台的有限与无限》、《文化发展与市场机制》、《种树的时代》等。与人合著《中国话剧艺术的一颗明珠》、《评剧辞述》、《祖传秘方》等。历任辽宁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辽宁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主任、辽宁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副巡视员等职。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和精品创作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辽宁省的艺术创作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化奖、五个一工程奖评审等工作中成绩斐然,走在前列,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导演宋国锋
原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辽宁省政协常委,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塑造了一批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他本人曾三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007年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大奖"桂冠,成为中国话剧获此殊荣第一人;四次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还曾荣获"国家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殊荣;中国话剧"金狮奖"等十五项国家级大奖;由他主持创作并领衔主演的话剧七部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部获"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大奖"等。
著名舞美设计师:王纪厚
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1991年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曾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辽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辽宁舞台美术家协会会长。曾获文华奖、星光奖、金狮奖、中国舞美学会奖等十四次国家级奖励。曾担任十余次大型演出活动的总策划。其代表作先后在布拉格、东京、巴黎、台北、布鲁塞尔等地参加国际大展和学术研讨会。先后获得文化大奖单项奖、星光杯单项奖、金狮奖、中国舞美学会年奖等重大奖项。
剧中人物"冯淑玉"饰演者:顾玲玲
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曾获:第十二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第五届中国话剧"金狮奖";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辽宁省第三届至第九届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二十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辽宁省戏剧玫瑰奖;辽宁省飞天表演金奖等。
剧中人物"赵铁锤"饰演者:高爱军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话剧研究会会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曾获:文化部表演奖;第四届辽宁戏剧玫瑰奖;第二届中央戏剧学院奖主角奖;辽宁省第二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优秀表演奖;中国话剧"金狮奖";辽宁省第一届文化艺术政府优秀导演奖;第七届东三省戏剧小品大赛导演一等奖;第八届东三省戏剧小品大赛导演一等奖;第六届东三省艺术节优秀导演一等奖等。
剧中人物"柳枝"饰演者:杨威然
国家一级演员
代表作品《开炉》饰演柳枝《黑石岭的日子》饰大凤
《凌河影人》中饰少年"灯儿
剧中人物"冯二孩"饰演者:蔡菊辉
国家一级导演、一级演员,先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艺术硕士(MFA)。曾获第十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华奖-导演奖;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导演金奖;辽宁省第二届、第三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优秀导演奖";第八届东北三省戏剧小品大赛导演一等奖;中国话剧金狮奖等。
剧中人物"陈铁墩"饰演者:李跃民
国家一级演员。
曾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沈阳市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十三届辽宁戏剧玫瑰奖、二度玫,第二届"学院奖"优秀主角奖,第七届东北三省小品大赛表演金奖,中国话剧"金狮奖"。
剧中人物"何仲轩"饰演者:李旗山
国家一级演员,曾获:文化部表演奖等
剧中人物"罗铁杠"饰演者:张明亮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委员会委员,辽宁戏剧家协会理事,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演员中心二团团长。
曾获:辽宁省首届青年演员戏剧小品大赛表演奖一等奖;辽宁戏剧二度玫瑰奖;东北三省首届戏剧小品大赛表演奖;中国第六届戏剧节表演奖;中国话剧"金狮奖";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表演金奖。
总策划:牛辅恒
策 划:许红英
出品人:佟春光
总监制:张晔琳 蔡菊辉
监 制:齐昕欣 徐英志 王 伟
编 剧--孙 浩
导 演--宋国锋
舞美设计--王纪厚
演员表
A版 B版
冯淑玉--顾玲玲 回 莉
赵铁锤--高爱军 齐昕欣
柳 枝--杨巍然 王媛媛
冯二孩--蔡菊辉 杨 卓
陈铁墩--李跃民 邵兢席
罗铁杠--张明亮 修力舟
何仲轩--李旗山 韩 宇
朱老板--芦 明 张 晋
群众演员--李泓立、何宗文、赵 研、刘 薇、潘 璐
职员名单
舞美总监--赵爱平
灯光设计--关中奎 董庆华
人物造型设计--王丽丽 王晓丽
舞美设计助理、道具设计--石 霄
音响设计--马 赫
制 景--关利军
演出执行制作人--林红智
舞台监督--程晓斌
灯光操作--董庆华 冯殿宇 赵冬来 刘晓峰
音响操作--马 赫 李承义
服 装--王晓丽 陈柠柠
化 妆--迟婉珠 史 岩
道 具--石 霄 李 薇(兼工艺)
装 置--关利军 程晓斌
作 曲--呼格吉夫 哈布尔
编 舞--杨 琳
东北大鼓艺术指导、演唱--张娃佳
二人转演唱--王 超 张春丰
视频制作--王洪义 朱 甲
场 记--王宏海 剧 照--阎 波
前台主任-- 刘晓辉 策划推广--黄 丹
前 台--韩 佳 后台主任--孙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