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介绍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最后的作品,也是世界公认的西方古典音乐巅峰之作。这部贝多芬历时六年创作并终在1824年完成的伟大作品,让贝多芬在无比壮阔、灿烂而酣畅的释放与大爱中,让自己一生所有的纠结与压抑得以释怀,也书就了自己人生壮丽圆满的最后宣言。值此贝多芬逝世190年之际,由吕嘉总监首次携手我们的乐团与合唱团上演的这两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正是我们向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及其最后乐作最恰当的致敬。
1817年,受伦敦皇家爱乐协会委约,贝多芬开始创作第九交响曲。1824年在维也纳首演时,贝多芬本人也在舞台亮相,那是他12年来的首次登台。然而,已经完全失聪的贝多芬无法担任指挥,只能坐在舞台上为总谱翻页,并在乐章开始处打拍子,给出他认为理想的速度。虽然在打拍子,但他完全听不见乐团的演奏。演出结束时观众全体起立并且给予了雷鸣般的掌声,一位女低音帮助他转过身,他这才看到了观众对自己的敬意。
从结构上看,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本人及整个古典音乐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贝多芬改变了古典交响曲的常规章法,在慢版之前加入了谐谑曲,也使自己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部在交响曲中使用人声合唱的主流作曲家。不过,从某种意义而言,这部作品的革命性色彩远在音乐的范畴之外。席勒作于1785年的诗歌《欢乐颂》,在当时引起了包括贝多芬在内的无数德意志青年人的极大热情,也成了贝多芬这部伟大作品终章里著名合唱的歌词出处。同为身处德意志当时精神生活中心地带的艺术家,席勒与贝多芬对“欢乐”与“友谊”的共同赞颂在实际上已是当时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希望解除自我枷锁,打破社会禁锢,渴望从志同道合者的心灵交汇中汲取改变世界的力量。当时,历经了宗教改革与启蒙时代的人们,正在加速远离黑暗时代的宗教恐惧与精神束缚,开始作为顶天立地的人去面对自己作为独立生命个体而应当承担的苦与乐,以及作为社会集体成员而应承担的权利与责任。由此,欧洲乃至全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充满自信与浪漫精神、全情付出也酣畅享受收获的新时代。当气势磅礴的乐队演奏与大合唱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时,你一定会从“一切众生吸允欢乐”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不朽的唱词中感受到这样一个新时代降临时的震颤。
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前,吕嘉还将带领我们的乐团与合唱团,为您带来莫扎特写于1791年的《圣体颂》。同样,这也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莫扎特在写完此作之后不到六个月便阖然长逝,而作品中似乎也包含了安魂曲宣告式的姿态与织体,以及安魂曲中常有的回望与展望相结合的氛围。
演出曲目
圣体颂,K.618 莫扎特 曲
演唱: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中场休息——
D小调第九交响曲,Op.125 贝多芬 曲
第一乐章:不是很快的快板,有些庄严的
第二乐章:非常活泼的
第四乐章:终曲:急板-快板
演唱:女高音:宋元明
女中音:朱慧玲
男高音:薛皓垠
男低音:李晓良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