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介绍
“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是针对最具创新潜能和发展潜力的青年舞蹈人才,给予创作扶持的专门项目。以开放的创意、专业的平台孵化和推介优质的原创作品,提供国际交流与展示的平台。自2014年起,成功举办3届,是中国舞蹈界最具活力与创意的一项品牌活动。该活动于每年年底在北京举办,汇集国内外众多优秀青年艺术家及其原创作品。内容涵盖委约创作、驻地艺术家计划、舞蹈影像展映、舞蹈营、校园新势力、高峰论坛等高品质艺术活动。
11月28日 《慢热集》
11月29日 上半场《归途》/下半场《凉亭》
11月30日 上半场《我》/下半场《没有大象》
12月2-3日 《两地书》
剧目介绍
《慢热集》
慢,是一种生活方式,
热,是一种生命状态,
“慢热集”荟聚五部诚意之作,五种年轻姿态,只为让你慢慢感受,感受当下。
田湉 《俑》
作品塑造了汉代舞俑的“活”的形象。古代舞蹈的“真相”已然逝去或大部分失去,《俑》想要尝试将“过去的”和“现在的”打通贯连,立足当下、包孕过去,又奔向未来。
查龙浩 《丧俚调》
土家族人对“死亡”的态度是那样无畏、坦然。如同这个作品的诞生,一切都是那样自然的发生。
刘迦、曲继程 《00:00》
重复,循环,叠加,打破,再重组,
被赋予意义的“零”还有多少可能?
用肢体探索它更多的未知……
胡沈员 《众 从 人》
作品源自对身体本身的创造和积累。
“人”,擅思,创新者。“从”,二人,随行也。“众”,其多,难服从。
张翼翔 《老友记》
你我本是不同的色彩,
却相遇在同一个空间;
当时间流逝后的积淀,
这里的记忆不再黑白。
《归途》
我们行走在荒莽世界,终其找寻
记忆,羁绊,本真,归属
那存在于我们身体里的过去,是活在当下的证明
打破,重塑,撞击,再生
我们彷徨于明暗之间,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而一个叫“家”的方向始终牵引
初萌《归途》创作之意,因曾经的熟稔渐成陌生,回归本真的心灵渴望被探寻。每一位舞者,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生灵,有着不同自我表达、自我对话的方式。在这场寻“家”之路中,以交错空间、时间为轴贯穿,结合后摇现场乐队、肢体、言语、戏剧,舞者直面自我,讲述回归心路。
我在寻路。愿你也一同踏上归途,朝向心灵所在之都。
——曾莹
《凉亭》
当我以为
我是在为爱情而处于快乐或者悲伤的状态时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但那些快乐和痛苦是真实的
如此就够了
我们将它们命名为爱情
是因为这是个美好的词
那
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
我们又在谈论什么呢
是誓言
还是欺骗呢
是谎言
还是责任呢
无论你要建的是宫廷阁楼还是草房陋居
毕竟都是平地而起
与生活两两相望
凉亭就是我要找的一个出口
因为它是相聚又相送的一个美好的地方
——巩中辉
《我》
我,我是谁?每一个人内心都会追问的问题,感谢这次创作让“我”与“我”做了一次深度的对话,询问自己这个千百年来的哲学问题。看似简单,但越问越觉得复杂,我用我的方式来解答,也许你会有你自己的答案。
——胡岩
《没有大象》
大象太大,
我们看不见后背,
就像看不见真相一样。
大象太老,
我们不知道它的心,
是不是还年轻。
大象在作品里只是一个符号,它象征着孤独、沉默与看不见的真相。不同身份的人,经历过不同的拥有与失去,若放在时间维度中,这些遭遇的具体事件将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有情绪。作家伊维塔·泽鲁巴维尔的一本书《房间里的大象》,探讨着合谋性沉默意识。而当人们的隐私、情感与劣根性都被视而不见后,人性的孤独就愈发孤独。
——常肖妮
《两地书》
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培青计划联手香港艺术节,推出两地青年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舞蹈剧场《两地书》。汇集内地、香港当下最为活跃的青年编导及舞者,通过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创作方式的交流与碰撞,在“人与城市”的主题下,用当代艺术表达和演绎三段不一样的爱情、友情、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