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 山歌情--详细介绍
详细介绍: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广大茶区和乡村,向有民歌性质的采茶歌和民舞性质的采茶灯活动。明代中晚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由采茶歌、采茶灯发展成为采茶戏,其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因此,俗称“茶灯戏”、“灯子戏”,又因它的角色过去一般是由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至二十世纪中叶统称为采茶戏。
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人物通常由二女一男组成,女的叫大姐、二姐,男的叫茶音。三人中仅男的(生或丑)有行头,一般是头戴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脚穿灯龙裤。表演时姐妹对唱,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其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这些动作皆来源于劳动生活,形工十分独特。矮子步: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被人誉为“东方的芭蕾”。它是根据上山曲腿,挑担压肩时的形体而创造的;扇子花是根据摘花时,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免得茶叶藏熟,以确保茶叶纯正而创造的;单袖筒是根据摘茶时,右手摘茶,左手持巾时而擦汗时而遮阳,时而作茶篮盛茶而创造的。摹拟动物形象,主要有:猴子撒尿、猴子洗脸、蜻蜒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乌龟扒沙、狗牯摆尾等。其中矮子步和摹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它是赣南菜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故有“三角成剧,小丑当家”之称。
注: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目前接受预订。
TAGS: 大型赣南采茶戏 山歌情 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